淺析中美關系形勢論文(2)
淺析中美關系形勢論文
淺析中美關系形勢論文篇二
《中美關系面臨考驗》
〔內容提要〕美國新政府上臺以來,進行了針對中國的全球戰(zhàn)略調整,其對華政策逐漸向右轉,呈現強硬態(tài)勢。本文認為,保守主義勢力抬頭是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調整的主要國內因素,維護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應對中國的崛起和挑戰(zhàn)則是其外部考慮。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正在面臨抉擇,中美關系再次面臨考驗。
關鍵詞:美國外交/中美關系/布什新政府/臺灣問題
共和黨候選人喬治?W?布什(以下稱“小布什”)自2001年1月20日出任第54屆美國總統以來,美國對外戰(zhàn)略調整的跡象逐步明顯,加快其戰(zhàn)略重點向亞太地區(qū)轉移,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突顯安全和意識形態(tài)作用,在對華政策方面呈現出強硬態(tài)勢,在對臺政策逐漸向臺灣傾斜,從而使中美關系再次面臨考驗。我們在對美國對華政策右轉進行評估時,應該看到美國新政府畢竟上臺不久,尚處于籌組班子和制訂政策的過程之中,其政策還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和不斷修正,而其對華(臺)政策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關鍵時刻,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正面臨歷史的抉擇。
一 外交安全政策
一般說來,外交政策調整歷來不是美國新政府第一年的工作重點,但爭取在外交上有所突破卻是大多新政府顯示政績的主要手段。對于小布什政府來說,在外交上爭取有所突破更具意義,因為它正面臨著眾多的內部壓力,經濟逡巡不前,危機的陰影日益濃重,美國國內的保守勢力要求小布什政府有所作為。美國在外交領域面臨著一系列重大而棘手的課題。在中東,美國的斡旋活動碰壁,巴以間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流血沖突;如何繼續(xù)參與并促進中東和平進程,布什政府將要頗費周章。在東北亞,小布什政府在朝鮮半島上的倒退遭至美朝關系緊張和美韓關系困難,并使美國的影響力下降。小布什政府決定要全面發(fā)展和部署導彈防御系統,此舉勢必危及世界和平,引發(fā)新一輪全球性的軍備競賽,最終也將嚴重損害美國的自身利益。美國新政府的對外戰(zhàn)略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全球戰(zhàn)略。小布什上臺以來,對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在“穩(wěn)健的保守主義”指導下,小布什政府主張保持美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和軍事強國地位,推行具有美國特色的國際主義,主張沒有幻想的理想主義以及為美國理想服務的現實主義,并且不惜采取單邊主義手段。在經濟、民主和安全美國一大外交支柱中,布什政府比他的前任更加突出安全因素。
早在小布什競選總統期間,他就提出了“低姿態(tài)的超級大國”的概念,實行更有節(jié)制和更謹慎的外交政策。他批評克林頓政府在海外做出過多的承諾,認為這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他曾許諾說,如果贏得選舉,就不會做以前美國出兵海地和波黑那樣的事情。鮑威爾在2000年12月時曾說:“我們的武裝部隊已經使用過度,而我們所能夠承受的軍事部署數量是有限的。所以,我們準備對此進行思考,與我們的盟國進行磋商,并且對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任務,我們需要采取的行動以及我們在將來需要采取的步驟等問題作出評估。”蘭德公司在為新政府準備的報告中指出新政府將面臨四大挑戰(zhàn):阿以沖突、伊拉克問題、臺海關系和哥倫比亞形勢。此外,朝鮮半島尚游離于危機和轉機之間。
新政府雖然未必會對這些研究報告言聽計從,但還是十分重視這些主流社會的意見,有的還會參照執(zhí)行。
軍事戰(zhàn)略是美國全球戰(zhàn)略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冷戰(zhàn)結束以來,美國已對其軍事戰(zhàn)略進行了三次重大調整,即老布什政府1991年和克林頓政府1993年及1997年的調整,實現了從“冷戰(zhàn)型”向“后冷戰(zhàn)型”的轉變,美軍建設的重點也從準備打全面戰(zhàn)爭轉為實施“預防性防務”。小布什政府上臺后,再次重新權衡歐亞大陸在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地位,謀求將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重心逐步轉移到亞太地區(qū)。江西元:《美國對外戰(zhàn)略轉移》,《解放日報》,2001年2月25日,第B2版。經過對美軍的戰(zhàn)略、使命、武器裝備采購重點的全面評估,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5月宣布,美國將其戰(zhàn)略重點從歐洲轉移到東亞,正式放棄10年來一直貫徹的“美軍必須準備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fā)生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作戰(zhàn)目標,以所謂“中國封鎖臺灣海峽”等情況為制訂戰(zhàn)略計劃的著眼點,著重對付諸如“中國封鎖臺灣海峽”、“維持波斯灣的霍爾木茲海峽暢通”等敏感問題。韓旭東、魏孔虎:《透析美國軍事戰(zhàn)略大調整》,《了望》2001年5月21日,第21期,第58頁。
在軍事安全框架方面,小布什認為,21世紀初,對美國安全的主要威脅來自“無賴”國家、國際恐怖主義組織等。他在宣誓就職時曾說,美國將建立一支“無可匹敵”的國防力量,以保護美國及其盟國在全世界的利益。為此,他在2001年2月在美國軍事基地的幾次講話基本上勾勒出新政府的國防政策框架。其一,在開發(fā)未來武器方面,新政府將會有較大的動作。其二,6年內美國將增加200億美元經費開發(fā)新式武器,使陸軍裝備輕型化,并加強裝備信息化和自動化程度。美國還將研制在太空保護軍事衛(wèi)星的裝備。此外,美國新政府還主張減少在海外的軍事義務,進行“目的明確的有限干預”,對于承擔國際維和行動則明確表示不感興趣?!缎侣劤繄蟆?001年2月16日。
(2)國家導彈防御體系(NMD)與美俄關系。美國新政府在影響全球戰(zhàn)略平衡的NMD問題上相當積極。共和黨一貫主張增加軍費,擴大軍備。當年里根總統曾經搞過“星球大戰(zhàn)”計劃,共和黨控制的美國國會則通過發(fā)展NMD的決議。小布什不但主張發(fā)展NMD,還要發(fā)展?;⒖栈?、乃至太空的導彈防御系統;不但要保護美國本土,還要保護歐洲的、亞洲的和大洋洲的美國盟友。5月2日,小布什在國防大學發(fā)表演講,宣布決定盡早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說服俄羅斯談判修改1972年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
小布什政府在導彈防御系統問題上的一意孤行在國內外引起很大爭議。《華盛頓郵報》的文章認為,NMD在國內和國際上都有很大的阻力。在國內,國會中的民主黨人從根本上反對這種系統,就像他們當年反對里根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一樣。在國際上,俄羅斯和美國的歐洲盟國都不贊同美國的導彈防御計劃。中國更是擔心美國的導彈防御系統會影響到他們對臺灣使用武力。WashingtonPost,Dec.18,2000.《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認為無論從國際政治角度,還是從技術角度,現在決定建立導彈防御系統都是不合時宜的,也是沒有必要的。NewYorkTimes,Dec.19,2000.
美俄矛盾主要集中在NMD和北約東擴兩大問題上。小布什要求同俄羅斯重新談判1972年的美蘇《反導條約》,以便美國可以無限制地研究和試驗NMD。一旦小布什政府全面落實NMD計劃,美俄間所有重要的裁軍協議將全部失效,兩國將展開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小布什上臺后,多次表示要堅決推行NMD的研究和部署,但在具體做法上比較謹慎。他和鮑威爾都表示要同歐洲盟國、俄羅斯、中國等進行磋商,還表示愿意就建立美俄聯合反導系統同俄羅斯進行談判,并且不排除北約繼續(xù)東擴。
(3)亞太政策。在亞太地區(qū),美國新政府正在加快戰(zhàn)略重心從歐洲向亞洲轉移,并對亞洲政策作出某些重大調整。它強調加強美日同盟,把日本作為“亞洲和平、穩(wěn)定、安全和繁榮的重要基石”;加強與韓、泰、澳等盟友的傳統關系,以此作為地區(qū)安全的重要戰(zhàn)略依托;對亞洲地區(qū)作出長期駐軍承諾,擴展保護美國軍隊及其盟友的戰(zhàn)區(qū)導彈防御系統(TMD);此外,進一步發(fā)展與新加坡、印尼、新西蘭等“老朋友”的軍事關系,建立牢固的地區(qū)安全網絡。
美國太平洋地區(qū)總司令丹尼斯?布萊爾海軍上將撰文指出,美國在亞太地區(qū)面臨四大挑戰(zhàn):一是被抑止但可能爆發(fā)的地區(qū)爭端,如朝鮮半島、臺海和克什米爾等;二是不滿現狀的中國、印度、俄羅斯、乃至日本等大國帶來的挑戰(zhàn);三是印尼、菲律賓、斯里蘭卡、斐濟、所羅門群島等國的內亂;四是武器擴散、恐怖活動、毒品走私及海盜等跨國問題。
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向新政府建議,美國新亞洲戰(zhàn)略應有以下五個方面組成,即重申現有的雙邊同盟關系;支持日本修改憲法以擴大安全防御范圍,并且獲取支持盟國聯合行動的合適能力;應有能力對付其他國家可能使用武力的形勢,如臺海地區(qū)和南中國海領土爭端;應使盡可能多的亞洲國家參與安全對話;應調整美國戰(zhàn)略態(tài)勢,重塑美日和美韓關系;FrankCarlucci,RobertHunter,ZalmayKhalilzad,op.cit.,pp.xi-xii.還有一些接近政府的美國專家學者將中國同朝鮮、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列為亞太地區(qū)的“火藥桶國家”,有的甚至還進一步將中國的兩岸關系視為東北亞“最具危險的問題”。
小布什及其顧問們在競選期間的言論及上臺后的表現已經引起許多亞洲國家的關注,它們擔心美國對華采取強硬政策將會對整個亞太地區(qū)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韓國則特別擔心美國對朝鮮的強硬立場使金大中的“陽光”政策受挫。
(4)中東政策。美國在中東地區(qū)具有特殊利益,美國政府對以色列有相當影響力,但小布什政府不會像克林頓政府那樣較深地介入中東和談,而是更強調中東問題的復雜性,主張從長計議。在對待伊拉克等敵對國家,小布什政府則恃強硬的態(tài)度,新政府成立伊始,就對伊拉克進行威懾性的轟炸,以表明美國繼續(xù)對伊實施制裁的立場。美英兩國對伊拉克的轟炸本已不是什么新聞,據統計,美英自1998年底以來,已經出動了2.7萬架次的戰(zhàn)斗機轟炸伊目標,共造成300多人死亡,近千人受傷。但此次空襲是由上任不到1個月的美國新總統小布什親自下令實施的首次軍事行動,而且目標是在禁飛區(qū)以外,所傳達的信息是:美國政府換屆后,對伊拉克長期采取的強硬外交政策不會改變;如果有變化的話,那只能是更加強硬。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2001年2月23-26日訪問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借機與正在中東的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舉行會談。鮑威爾這次訪問的主要目的是設法促成以沙龍為首的以色列新政府與巴勒斯坦恢復和談,并要求以方放松對巴方的經濟壓力。另一個目的是試圖重整名存實亡的反伊拉克聯盟,說服中東地區(qū)國家維持對伊制裁。鮑威爾與伊萬諾夫的會談是小布什政府上臺后美俄外長的首次會談,主要討論美國的NMD問題。新華社華盛頓2001年2月23日電。但此次會談并未取得預期效果,以巴沖突日趨惡化。
二 對華政策
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尚處于成型過程中,它既有對前任的繼承,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對華政策在競選中并不是辯論的焦點,說明了共和、民主兩黨總統侯選人的對華政策無根本性差別,而且還表明美國朝野主流在對華政策上具有最初步的基本共識,即繼續(xù)實行以經貿關系為基礎的對華接觸政策。
然而,小布什獲勝后,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在重點上已表現出與克林頓政府的明顯不同,其迄今對華政策的局部調整具有實質性意義,呈對華強硬和對臺支持的趨勢,中美難以在短期內磨合。具體說來,調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對華關系的定位問題上強調“競爭性”。共和黨在競選綱領中明確提出,中國是美國的戰(zhàn)略對手,而不是戰(zhàn)略伙伴。小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康多莉扎?賴思也表示:“即使同北京進行經濟交往不無道理,但中國仍是亞太地區(qū)安定的潛在威脅。它的軍事力量現在無法同美國相比。但這一情況未必永久不變。我們所知道的是,中國是個大國,還有未竟的重大利益,特別是有關臺灣和南中國海問題。中國對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作用反感。這就是說,中國不是個‘現狀’國家,而希望將亞洲均勢作對己有利的改變。僅就此點而言,中國就是個戰(zhàn)略競爭者,而不是克林頓政府一度稱之為的‘戰(zhàn)略伙伴’。此外,中國在擴散導彈技術方面一向同伊朗和巴基斯坦合作,安全問題顯而易見。中國將盡其所能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不管是竊取核秘密還是試圖威嚇臺灣”。
共和黨競選綱領也指出,共和黨政府了解中國的重要性,但不會把中國置于其亞洲政策中心。共和黨2000年競選綱領,新華社華盛頓2000年7月31日英文電。
第二,提高了對中國的防范意識,加強了遏制措施。美國新政府上臺后,在處理對華關系上強調對華的遏制和防范,試圖從全球和亞太戰(zhàn)略的層面上早日消除中國對美國的可能挑戰(zhàn)。為了防止正在崛起的中國向美國挑戰(zhàn),美國從全球、地區(qū)和雙邊多個層次上向中國施壓。從全球層次上講,美國加強西方內部對華政策的一致性,聯合歐日等盟國制約中國,防止中俄聯手反美。從地區(qū)層次上講,美國加強了以美日聯盟為基礎的亞太軍事安全體系,提升日本的戰(zhàn)略地位,利用印度制約中國,加強或延伸在東南亞國家的美國軍事存在。在雙邊關系上,美國多方向中國大陸施壓,提升臺灣在美國戰(zhàn)略考慮中的地位,加強“以臺制華”的一面。
第三,在共和黨內部、國會,以及媒體中存在較強的反華勢力。在克林頓執(zhí)政年代,共和黨保守勢力對其進行了猛烈的攻擊。共和黨上臺執(zhí)政以后,小布什總統注意整合黨內各種勢力,聯合各種力量,以達到穩(wěn)定內部和爭取連任的目的。而且,小布什吸取老布什得罪共和黨右翼的教訓,特別注意同保守派的協調,突出同中國的沖突面,以強調其堅定性。美國副總統切尼曾表示,美國新政府希望和中國保持良好關系,但是他批評克林頓政府在對華關系問題上缺乏一致性。他指出,不應該誤導中國人,不要變來變去,美國應該在表明美國的長遠目標方面顯示連續(xù)性。他認為,“對中國人,你必須十分清晰講明我們的觀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會做出最佳的反應”。切尼2000年12月1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講話。
第四,主張對中國的反應應該“明確而堅定”??肆诸D政府的對華政策具有某種敏感和擔心,如1992年克林頓在競選時攻擊中國但后來又退縮了,將人權問題和最惠國待遇問題脫鉤。又如在1995年,克林頓政府先是再三保證不讓李登輝訪美,后來又出爾反爾,使李登輝對康奈爾的訪問成行,引發(fā)1995-1996年的臺海危機等。而共和黨政府則缺乏先例而傾向于作出強烈反應。共和黨人認為,沒有美國人會愿意同中國發(fā)生對抗,但如果中國要挑起危機,并且危機無法避免的話,那么美國只好奉陪。至于美國會采取什么行動,現在誰也說不上,要根據當時的情況而定。美國共和黨前政府官員同作者的談話,2000年8月14日,紐約。更為重要的是,小布什關于中美“戰(zhàn)略競爭關系”的競選口號正在逐步演變?yōu)閷θA具體政策,加大了對華施壓的力度。小布什政府還努力提升亞太地區(qū)在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地位,突顯日本等盟國作用,加強在亞太地區(qū)防范和制約中國。
第五,極力在對華政策上表現出同克林頓政策的區(qū)別,強調不能對華“示弱”。小布什政府在外交和安全班子中任命了一批強硬派分子,如副總統狄克?切尼、總統安全顧問康多莉扎?賴斯和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組成的外交和安全班子,以“保守的現實主義”為其理念框架和基礎。在執(zhí)行層面上,如副國務卿理查德?阿米特奇、副國防部長保羅?沃爾夫威茨等人則在實際政策操作中突出了對華的強硬面。盡管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其根本的國家利益所決定,但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的個人作用也不應忽視。一大批具有軍事安全背景的人員進入政府,必然對美國的重大外交和安全政策發(fā)生影響,如導彈防御系統和臺灣問題等。
第六,小布什政府由于上臺不久,在同中國的磨合過程中往往顯得前后不一,顧此失彼。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羅伯特?羅斯認為,從尼克松以來,歷屆美國政府同中國的磨合期至少需要18個月,而克林頓政府的第一任期的4年基本上都是磨合期。鑒于當前美國國內政治和中美關系的現狀,雙方需要相當時期的磨合才能“正常”運轉。不少美方人士認為,中美兩國當前的緊迫任務是建立危機處理機制,制訂游戲規(guī)則,從而將突發(fā)事件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
三 對臺政策
臺灣問題歷來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美國對臺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從來就是美國的根本國家利益。具體來說,美國的對臺政策是為了維護美國在世界和亞太地區(qū)的領導地位,具體落實美國的亞太戰(zhàn)略,推進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利益。從這點上說,小布什的當選不會改變美國的基本考慮。因此,美國政府將繼續(xù)維持其“一個中國”政策,防止兩岸發(fā)生軍事沖突,保持兩岸“不獨不統不戰(zhàn)”的局面。
小布什政府雖然聲稱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在實際政策中明顯傾向臺灣,在售臺武器、陳水扁和李登輝訪美等問題嚴重偏離“一個中國”和“三個公報”的基本原則。但是,在基本考慮總體不變的前提下,美國的對臺政策發(fā)生了以下帶有動向性的變化:
首先,對臺灣政策做出向臺傾斜性的調整。共和黨的競選綱領指出,美國將恪守自己的承諾,臺灣應當得到美國的支持,其中包括向臺灣出售防御武器,美國還應當支持臺灣加入世貿組織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以及其他多邊機構。共和黨綱領承認“只有一個中國”的立場,但認為所有有關臺灣未來的問題必須以和平方式解決,并必須得到臺灣人民的認可。如果中國違反這些原則,美國將根據《與臺灣關系法》做出適當回應。在眾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美國新政府在三個方面調整了克林頓政府的有關政策:一是在兩岸關系上將重點從防止陳水扁政權魯莽行事變?yōu)榧泳o對中國大陸施壓,二是逐步將競選時親臺言論轉化為具體政策,三是在兩岸軍事力量對比問題上從要求中國大陸減少部署針對臺灣的導彈改變成大力增強臺灣的軍力。在上臺不到100天內,小布什政府就決定向臺灣出售40億美元的高新和具有進攻性的武器。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幫辦、國際戰(zhàn)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庫爾特?坎貝爾表示,美臺軍售公開化、軍事聯系緊密化、指揮系統網絡化和培訓經常化等特點表明,美臺軍事關系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其次,逐步強調“清晰戰(zhàn)略”。蘭德公司的外交政策專家哈利扎德說,“在臺灣問題上,克林頓政府采取的‘戰(zhàn)略模糊’政策發(fā)揮了有效的作用。我們建議,新政府可以考慮加強政策清晰度,一方面反對臺獨,一方面明確表示,如果未經挑釁,中國對臺發(fā)動進攻,美國會做出反應”。其他人則提出了如何界定“未經挑釁的攻擊”的問題。他們說,加強政策清晰度也存在問題。美國駐滬總領事館電子郵件,Yearender/ForeignPolicy,December30,2000.共和黨在競選綱領中不再采取“模糊戰(zhàn)略”,明白表示一旦大陸攻擊臺灣,美國將幫助臺灣進行自衛(wèi)。如果中國繼續(xù)以過去幾年的快速增強其對臺灣的軍事態(tài)勢,美國可能不僅僅只是幫助臺灣增強防御力量,還要增強美國自己的軍事力量以做出反應。美國希望以此使中國的注意力回歸到對話的道路上。美國共和黨前政府官員同作者的談話,2000年8月14日,紐約。特別是小布什聲稱“要盡其所能保衛(wèi)臺灣”的“失言”泄露了美國新政府的真實意圖,在改變歷任美國總統在臺灣問題上的“戰(zhàn)略模糊”政策上跨出了危險的一步。
再次,美國加緊準備在軍事上支持臺灣。2000年12月18日美國國防部提交國會的“《與臺灣關系法》執(zhí)行狀況報告摘要”指出:“任何非和平手段對付臺灣,包括封鎖及禁運,美國都視為對西太平洋和平與安全的威脅,美國至為關切。如中國大陸對臺動武,可能采取三種途徑:其一,水陸兩棲或空降部隊進犯臺灣本島或離島;其二,在經濟上封鎖臺灣,迫使其在政治上讓步;其三,以空襲或導彈攻擊臺灣人口密集區(qū)、軍事設施或重要經濟設施。同時中國要設法避免或阻絕美國的干預。”至于美國的對策,這份摘要說:“不論中國對臺動武或威脅動武,美國都應勸阻或制止。如果中國威脅動武,美國要使其無法成真;如果中國動武,美國要使其無法成功。美國的目標是:如果中國真的對臺動武,美國應使臺灣有能力‘即使沒有外援也能自保’;或者退一步,‘有能力自保至外援抵達’;如果美國一旦決定介入,臺灣和美軍聯手須可擊敗中國”。與此同時,美國新政府在售臺武器的性能和數量也有可能比克林頓政府更加積極,甚至推動臺灣加入TMD。
第四,提升臺灣在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強“以臺制華”。冷戰(zhàn)結束以來,美中兩國原有的戰(zhàn)略基礎不復存在,但始終未能確定新的戰(zhàn)略基礎。近年來,美國國內反華親臺勢力呈上升趨勢,“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美國軍方提出的《2020年聯合作戰(zhàn)設想》,把中國定位為“力量相等的戰(zhàn)略競爭者”和“今后潛在的對手”。美國國防部2000年度的中國軍事實力報告特別強調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軍事威脅”。美國新政府又把中美關系界定為“戰(zhàn)略競爭關系”。由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主持的戰(zhàn)略評估報告認為,由于中國和其他一些潛在對手正在開發(fā)更加精確的導彈,美國在太平洋地區(qū)的軍事基地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受到攻擊。報告還呼吁美國開放新型遠程武器以抗衡中國的軍事力量。NewYorkTimes,May17,2001.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國際處境日益趨好,在臺灣問題上不會急于做出對中國戰(zhàn)略讓步的考慮,兼顧它在大陸和臺灣利益時必須統籌平衡。在起草共和黨競選綱領時,共和黨外交政策小組委員會主席杰克遜和委員、前眾議員列文斯頓曾力主刪除“一個中國”的文字。最后,原本有五處提到的“一個中國”被刪剩一處,前面還要冠以“美國‘認知’一個中國”的立場。美國新政府上臺后,在對臺“三不”政策問題上只字不提。
第五,更加強調美中臺三邊關系中的“民主”因素。美國一方面極力貶低中國大陸的政治社會制度,另一方面大肆褒獎臺灣的“政黨輪替”與“和平交權”。美國把臺灣“民主化”看成是美國式民主在亞洲的勝利,保衛(wèi)臺灣的“民主”已成為保衛(wèi)美國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國內支持臺灣的力量明顯增強,美國國會支持臺灣的壓力不斷加大,美國政府擴大和提升美臺關系的趨向也在增加。由于受制于國內政治因素,美國外交已由過去重視力量平衡的均勢轉變?yōu)?amp;ldquo;均勢”與“民主”并重。
由于臺灣問題在中美關系中所占的核心地位,美國對臺政策任何重大傾斜性調整都會迫使中國政府做出強烈的反應。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斗爭焦點歷來是“一個中國”原則。因此,在小布什執(zhí)政期間,中美兩國繼續(xù)將圍繞恪守“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上展開斗爭。
近期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矛盾焦點是美臺軍事安全關系問題。在美國,總有一股勢力要求加強對臺的安全“保護”,繼續(xù)大量對臺出售武器,并且要把臺灣納入TMD之中;加強美臺軍事聯系,提高接觸級別,增進實質內容;針對中國大陸對臺的軍事準備,幫助臺灣提高反導彈作戰(zhàn)能力等。一些美國政治勢力還企圖恢復1954年的美臺“共同防御協定”,從根本上否定“三個公報”。
美國對臺政策的調整將會直接影響世界和亞太地區(qū)形勢發(fā)展的方向。妥善處理臺灣問題是維護中美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維護世界乃至亞太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前提。中美因臺灣問題發(fā)生直接對抗,世界格局就會發(fā)生動蕩性改組,中、美、俄、歐、日等將會進行對抗性的重新排列組合,一些重要國際秩序(如聯合國和防擴散機制)也會受到破壞性沖擊。這種對抗還將嚴重破壞亞太地區(qū)的安全,打破現有的力量平衡,中斷地區(qū)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并迫使亞太國家在中國和美國之間表態(tài)站隊。
從長遠觀點來看,美國對臺政策很可能處于新一輪重大調整的起點。與1996年臺灣選舉后美國反應不同的是,這次美國并不急于同中國進行戰(zhàn)略對話,美國行政部門也沒有急于向國會陳述臺海危機的嚴重性。相反,美國方面正在從戰(zhàn)略、政策和具體措施(如加強對臺軍售和導彈防御系統)等方面的調整??梢灶A見,在本世紀初的10-20年內,美國對華防范目標和措施更趨明確,中美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分歧更加突出,臺灣在美國對外輸出“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和政體模式方面的作用更加突顯。隨著中國統一大業(yè)進程的加快,中美兩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沖突點也會增多??傊?,在新世紀,中美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四 撞機事件
小布什政府上臺后,中國從大局出發(fā),努力維護中美關系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3月,中國負責外交的副錢琪琛訪問美國,同美國新政府就中美關系的總體框架問題進行磋商。正當中美關系有可能縮短和平穩(wěn)雙方的磨合過渡期時,4月1日,美國EP-3偵察機在中國近海撞毀中國戰(zhàn)斗機一架并致使中國飛行員王偉犧牲后,又未經中國許可而進入我海南軍用機場。這一事件給中美關系帶來新的不穩(wěn)定因素。
隨著美方機組人員回國后,撞機事件在美國引起的震蕩正在趨緩。但是,它對中美關系正在產生以下三方面的長遠影響。
首先,這一事件加深了兩國相互不信任感,惡化了兩國關系的總體氣氛。從中國方面講,撞機事件加深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強烈不滿,迫使中方從最壞的方面做好準備。而在美國方面,美國政府及媒體則利用撞機事件煽動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和反華情緒,鼓吹美國應考慮今后可能出現的危機而加強對華的防范和遏制。
其次,美方利用撞機事件對華表現出強硬和堅決。事件后,美國政府決定停止中美雙方的軍事交流和暫停美國官員同中方學者的非正式接觸。一些議員則紛紛登臺,指責中國政府對撞機事件的處理“損害了”美國的尊嚴,主張在正常貿易關系、北京申奧和售臺武器方面“制裁”中國。
第三,這一事件對成形中的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政策產生了負面影響。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亨利?羅文認為,小布什總統本人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是個新手,其對華政策正處于成形階段,執(zhí)行層面的主要官員尚未全部到位,在此期間發(fā)生的撞機事件必將對小布什政府今后4年的對華政策產生嚴重負面影響。亨利?羅文同作者的討論,2001年4月14日,斯坦福大學。
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中美雙方在處理撞機事件中注意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爭端、在具體過程中注意克制、在后續(xù)行動中考慮今后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發(fā)生等說明,撞機事件給中美關系帶來的思考是多重性的。
五 挑戰(zhàn)和機遇并存
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日趨強硬主要是由以下內外因素決定的:本節(jié)主要根據作者同美方人士在美國和中國以及通過電子郵件的討論而加以的歸納。首先,美國綜合國力在過去的10多年里大幅度增長,美國的全球戰(zhàn)略地位得到相當大的提高,朝野的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往往過高估計自身的力量而過低估計他國的力量,在處理對外關系時易于采取單邊主義行事。其次,美國對中國的戰(zhàn)略擔心增加。不少美方人士認為,在現有的世界大國中,只有中國有可能對美國形成威脅,兩國甚至有發(fā)生正面沖突的可能(如臺灣問題),而俄羅斯則沒有這一危險。而且,美國不少人還認為,中國把美國作為最主要的對手,因此必須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再次,美國在考慮美中關系時,提升了安全因素的作用。美國正試圖將其全球戰(zhàn)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地區(qū),中國則是其最主要的應對目標。在突出美國安全利益的背景下,兩國經濟和人員交流等因素的重要性相對下降。更有甚者,美國軍工企業(yè)集團則藉“保衛(wèi)安全”而大牟其利。在共和黨內存在強大的反華親臺勢力,他們力主同臺灣保持密切關系。小布什又要接受老布什的“教訓”,極力處理好同共和黨右翼的關系。因此,美國新政府在中美關系和兩岸關系上力圖表現出強硬姿態(tài)。第五,共和黨在野時,竭力批評克林頓政府的內外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上臺以后,小布什政府盡力表現出與克林頓政府的不同。第六,小布什此次上臺缺乏民意基礎,共和黨又難以掌控國會。小布什政府為了爭取在2002年中期選舉時改善境遇和在2004年總統選舉中連任,試圖以對外強硬來爭取更多的支持。第七,小布什政府經驗不足,其不少成員在野八年而疏于政事,以為采用簡單的強硬政策就能使中國就范。同時,美國新政府也存在政出多門和協調不夠等問題。
冷戰(zhàn)結束、特別是9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政府在對華關系上一直采取“接觸”加“遏制”的政策,問題只是何者為先或如何并舉。美國國會在2000年通過給予中國以“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待遇一事表明,朝野主流在對華推行以經貿關系為基礎的“接觸”政策上達成最低限度的共識。美國尼克松中心在為新政府所作的政策建議報告中認為,美國國內就PNTR問題達成共識一事表明,美國朝野已走出“六四”事件,今后新政府的重點應是兩個,一是如何利用中國加入WTO加快將中國融入國際社會,并保證貫徹游戲規(guī)則;二是應對中國崛起給美國及東亞所帶來的挑戰(zhàn)。
但是,美國不會就此放棄對華的“遏制”政策。而且,中美在一系列問題上的根本分歧依然存在,如雙方在政治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缺乏互信等,又如人權、軍控、貿易和臺灣等問題。因此,每當中美關系取得一定進展時,總會伴隨著強烈的反對聲音。而且,一旦形勢變化,“遏制”勢力就會抬頭,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主導地位。中美關系之所以風雨不斷,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美國新政府上臺以來,中美關系再次面臨考驗。我認為,美國新政府對華政策趨硬是否標志著美國對華政策的根本性變化,還需要“冷靜觀察”。在小布什政府上臺之際,中美關系還是挑戰(zhàn)和機遇并存。
從挑戰(zhàn)方面看,首先,美國新政府正在試圖制訂和實施針對中國的新戰(zhàn)略,一旦把中國視為美國的敵手,美國將會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世界格局和亞太秩序隨之就會發(fā)生根本性逆轉,從而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其次,迄今為止的美國新政府在中美關系問題上的所作所為令人擔憂,其對華政策趨硬、在臺灣問題上親臺、在實際操作上主動出擊等特點已初露端倪。共和黨新政府上臺,同中國需要有個磨合期,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磨合期容易產生摩擦。嚴峻的現實正在告訴我們,此次的磨和期也將是長期的、艱難的、乃至是痛苦的。如果無法制止兩國關系的螺旋型下降,中美關系甚至可能完全失控。再次,一些中美分歧是原則性和根本性的,作為長期負面因素,它們將長期干擾中美關系的發(fā)展。
從機遇方面看,首先,在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美兩國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這在客觀上要求兩國進一步穩(wěn)定和改善關系。進入新世紀后,中美兩國都在重新審視各自的全球戰(zhàn)略和相互政策,如果雙方在全球戰(zhàn)略、國際和地區(qū)秩序、共同利益等方面增加共識的話,那么就可能更有力地推動雙邊關系向積極方面發(fā)展。第二,即便在困難的條件下,兩國還是有對話和合作的余地。喬治?華盛頓大學埃利特學院院長哈里?哈丁認為,在當前情況下,中美兩國都需要堅強的領導。合作關系要比競爭關系好,因為前者指出了前進的方向。而且競爭關系也有多種形式,雖然最佳的伙伴間辯論式競爭關系一時難以做到,也要避免生死搏斗式的競爭關系,爭取通過建設性競爭達成游戲規(guī)則。哈里?哈丁同作者的討論,2001年4月24日,華盛頓。在具體處理中美關系和臺灣問題時,小布什政府也表現出一定的克制和余地,如美國決定暫緩向臺出售“宙斯盾”驅逐艦、取消年度美臺軍售會議和重申今秋小布什訪華等。第三,穩(wěn)定和健康的中美關系不僅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國、特別是亞太各國的利益。小布什政府派出要員到歐亞盟國兜售導彈防御計劃,結果響應者廖廖。亞太國家更不愿意看到中美兩大國交惡而被迫卷入,并破壞地區(qū)的安全經濟秩序。第四,盡管中美關系困難重重、問題眾多,2001年還可能具有改善的兩個契機,一是中國加入WTO之后,中美兩國經貿關系的前景將更加廣闊;二是2001年秋季將在上海舉行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小布什總統屆時還將訪華,在首腦會晤的驅動下,中美關系有可能得以改善。
總之,中美關系正處于關鍵的十字路口,中國方面一直懷有穩(wěn)定和發(fā)展同美國的關系,致力于擴大建設性的共同利益和認識。全面正確判斷小布什政府的戰(zhàn)略意圖以及客觀地分析小布什政府的內外政策,有利于把握全球和地區(qū)形勢發(fā)展,有利于制訂中國全球及相關戰(zhàn)略,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而中美關系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畢竟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
楊潔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淺析中美關系形勢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