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相關探究的論文(2)
社會心理學相關探究的論文篇二
《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網絡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文化已然變身為信息社會的主流文化并成功開啟了人際交往的新時代。網絡中人際關系的特點、信任機制及動機等都與現(xiàn)實社會有所不同。這些不同特點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網絡擴大了人際交往范圍,使人們獲得社會支持感,提高自身自尊水平;另一方面虛擬的網絡容易使人的心理產生病變,使人際關系產生隔閡。本文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闡述網絡對人際關系的雙重影響。
關鍵詞:網絡;人際交往;人際關系;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8-0107-02
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便利,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而且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將人際關系引入一種新的結構中。
一、網絡中人際交往概況
(一)網絡中人際交往的特點
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網絡人際交往是基于虛擬空間發(fā)展起來的。與傳統(tǒng)“面對面”模式的人際關系不同,網絡人際交往具有一些獨有的特征:(1)匿名性。在網絡中,交往主體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出現(xiàn),每個人都不需要告知別人自己的真實姓名、性別、形象等。(2)低限制性。網絡交往的約束極低,個體能根據自己的意愿來選擇交往對象,突破了現(xiàn)實中身份、地位不平等的局限性,實現(xiàn)了精神上的平等和無利益沖突。(3)互動中的人格多重化。隨著交往過程中真實情境與虛擬情境的切換,個體的人格也會表現(xiàn)出多重化的特征。個體在虛擬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人格特征往往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格特征存在著很大的差異。(4)弱聯(lián)系性。網絡中交流雙方的溝通聯(lián)系較弱。網絡在打破時空限制的同時也削弱了感情等的交流。交往主體可以隨時更換交往對象,可以進行非即時性交往,個人之間隱蔽性強,這些都體現(xiàn)了網絡人際關系的弱聯(lián)系性,是與傳統(tǒng)人際關系明顯不同之處。(5)平等性。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只不過這種交換不是簡單的物物交換,而是一種情感的交換。情感交換永遠是一種“增值交換”,它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更加緊密?,F(xiàn)實的人際交往由于存在上下級、長晚輩關系,可分為水平交往和垂直交往兩大類型。不論是水平交往還是垂直交往,由于交往主體之間的相互知曉性,這使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受道德約束比較大。但在虛擬的網絡交往中,情形就不同了,交往主體在心態(tài)上都是平等的,且相互間無須承擔任何道德責任。
(二)網絡中人際交往的信任機制
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際關系是以血緣、地緣等為依托建立起來的,關系的緊密性是產生信任的基礎。但是,網絡匿名性的特征,使網上人際信任的建立機制區(qū)別于現(xiàn)實生活。社會學家祖克爾于1986年提出了信任產生的三種機制:首先,是由聲譽產生信任。即根據對他人過去的行為和聲譽的了解而決定是否給予信任。聲譽好的人能夠得到信任。其次,是由社會相似性產生信任。即根據他人與自己在種族、家庭背景、價值觀等方面的相似性程度來決定是否給予信任。一般情況下,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的信念:相似的社會背景往往意味著有相近的行為規(guī)范,容易相互理解,在交往或經濟交換中容易達成共識。最后,是由法制產生信任。即基于非個人性的社會規(guī)章制度,如專業(yè)資格、科層組織、中介機構及各種法規(guī)等的保證而給予信任。
根據這兩種信任機制理論結合網絡的特征,有人提出網上信任的產生機制:第一,預設性信任。網上互動的雙方彼此相信網絡中的秩序規(guī)則能夠被履行,且對方能承擔他所托付的責任及義務,即雙方先驗地認為他人是可以信任的。這是在網上能夠進行交往的前提。第二,由網上聲譽產生信任。理性選擇理論認為,決定信任的關鍵變量是能否獲得有關對方動機和能力的充分信息。毋庸置疑,這個變量十分重要,它解釋了為什么我們信任家人勝過朋友,信任朋友勝過熟人,信任陌生人勝過熟人。第三,在給予信任過程中進行主觀判斷。這是信任機制建立的決策性環(huán)節(jié)。網絡交往者根據自己的交往經驗和主觀判斷,對他人的網上交往行為進行主觀認定,最終決定是否給予對方信任,并決定是否繼續(xù)保持同其的交往關系。
(三)網絡人際交往動機
網絡人際交往過程中“動機”的研究一般從人本主義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出發(fā),主要體現(xiàn)在“擺脫孤獨”和“得到社會支持”兩方面。首先,“擺脫孤獨”是指個體由于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需要不能夠滿足,為擺脫孤獨感從而在網絡上進行虛擬交往的動機。其次,“得到社會支持”是指通過虛擬交往獲得他人理解和支持的需要,特別是精神上需要的滿足。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關于這兩個動機的例子。一些青少年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忽視了跟孩子的交流,而這些人本身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也不好,因此他們更多的是通過網絡結交一些網友,解除自己的孤獨感。
二、網絡對人際關系的雙重影響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網絡,很多研究者展開了網絡對使用者人際關系影響的調查。1998年國外學者Kraut和其同事的研究表明,網絡的使用與抑郁、孤獨和壓力成正相關,即網絡的使用會導致人們的人際關系產生隔閡。但是,近期的一些研究卻表明,網絡的使用可以明顯地降低孤獨和抑郁,增加使用者社會支持感和自尊水平,從而使這種良好的交往模式成功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
(一)網絡使人際關系更加親密
1.網絡交往中自我表露加深。自我表露最早是由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西尼・朱拉德(Sidney Jourard)在1958年提出來的。通俗地講,自我表露就是對別人敞開心扉。在與他人交往時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實地展示自己的行為、傾訴自己的思想。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在交往雙方的自我表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加個體與他人的親密性。自我表露這一行為具備強烈的象征意義,它會給交往的他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你對他(她)相當信任,愿意有進一步的交往。同時,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的自我表露可以激發(fā)他人進行自我表露,因此可以增進雙方的理解與信任,使得人際關系更加親密。網絡的出現(xiàn)擴大了人們之間的交往范圍,由于網絡中人際交往特點中的匿名性、低限制性、交往心態(tài)的平等性,在網絡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的姓名、年齡、形象,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與特定的人交往,網絡中不會出現(xiàn)實際生活中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平等,因此自我表露會更深,人們相互之間的交流也會變得更加親密和順暢。
2.網絡交往中不存在“門檻特征”?,F(xiàn)實交往障礙中的“門檻特征”,即外貌沒有吸引力、容易害羞焦慮等生理個性特點在網絡交往中不會出現(xiàn),交流也因此會變得順暢。網絡有利于消除人際交往隔閡,這里的“隔閡”可能是由現(xiàn)實社會中的一些因素引起的,比如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文化水平的差異、風俗習慣的不同以及價值觀不一致造成的交往不適等等。網絡中巨大的信息量可以使人們兼容并蓄,對一些不同于自己的價值觀有所了解,人際關系也能夠得到促進。
3.網絡交往的預設性信任。網絡中的人際信任機制較現(xiàn)實中有所不同,網絡中的“預設性信任”先驗地認為對方是可信任的,先進行交往。這就使得人們交往的范圍擴大,也使得人際交往更加容易。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可能對某一個人并不是很了解,卻因為少數(shù)人對他不好的評價而對其望而卻步,不與其交往,其實如果通過親自的接觸會發(fā)現(xiàn)那個人不是傳聞中的樣子。但是在網絡中卻不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因為人們一開始對對方都是假定的信任,那么他們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對對方進一步的了解而漸漸親密。這種人際交往的信任機制也會影響到現(xiàn)實生活,使得人際關系親密。信任對象具有廣泛性,與傳統(tǒng)意義上面對面人際交往的模式進行比較,網絡人際交往是通過以虛擬網絡為媒介的人際交往模式。這種模式突破了傳統(tǒng)的點對點的局限性,實現(xiàn)了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多樣交往模式。因此,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會組成一個群體,群體間的交流促進了人際關系。
(二)網絡造成人際關系的隔閡
1.網絡導致溝通能力受阻。網絡會導致溝通能力受阻,理由是在虛擬網絡中使用者不受現(xiàn)實社會中法律以及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根據自我意愿使用現(xiàn)代技術實現(xiàn)著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這種自由隨意性契合人們的心理特點,但過于頻繁的網絡交往易引起內心的孤獨和壓抑,會表現(xiàn)為興趣減退、情緒低落、精力不足、思維遲鈍,有的甚至會造成心理障礙,從而降低人際溝通能力。另外,人際互動中的人格多元化是網絡中的人際關系特點之一,在網上與他人進行互動的時候,個體的真實身體待在一個私密的空間中,根據自己的意愿塑造自身角色,而角色的改變伴隨著人格的調整。在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之間,個體兩種或多種角色的交替出現(xiàn),可能會形成雙重或多重人格。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多重角色之間的差異和沖突達到一定程度或轉換過頻時,容易出現(xiàn)心理危機,導致雙重或多重人格障礙。
2.網絡中存在欺騙。虛擬世界一些新的欺詐與其他犯罪行為,抹殺了人的正常感情,讓人們的心理出現(xiàn)新的負擔,對個體交往過程中相互之間的信任、互助的美德持遲疑態(tài)度,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帶著戒備心理。在網絡人際交往的信任機制中,信任是先建立的,如果在網絡上被騙,就會導致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敢輕易地建立信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際關系阻隔。
3.網絡會導致心理問題?,F(xiàn)代人對網絡的沉迷,過分地依賴網絡,選擇網上與人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網絡孤獨癥和網絡抑郁癥。“人-機”關系對人們現(xiàn)實的人際關系會造成一定的沖擊。這種“人-機”交往模式淡化了現(xiàn)實中個人與社會及他人的交往,遠離周圍伙伴,變得越來越孤僻,社交功能和交流技巧出現(xiàn)障礙、異常動作以及復雜多樣化的行為。網絡抑郁癥狀態(tài)下的人們常常情緒低落、無愉快感或興趣喪失,出現(xiàn)睡眠障礙、生物鐘紊亂、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的癥狀,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維遲緩、出現(xiàn)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從而對現(xiàn)實人際交往產生負面影響,使人際關系隔閡。
三、總結
日益頻繁的網絡連接,一方面易于使人形成共同的經驗、話題和感受,相互吸引力增加,人際關系也隨之趨于親密。同時,這種由網絡引起的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的不斷強化也促使人們逐步由虛擬世界中的交流向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轉化。另一方面,也有人因為這些特有的特點而沉迷網絡,或在網絡中被人欺騙,導致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對于網絡對人際關系產生的負面影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網絡人際關系的健康性。如倡導正確地運用網絡,積極地引導幫助網民,讓其正確地使用網絡。另外,可以通過技術、法律等途徑保證網絡空間的健康與安全,使網絡給人帶來平等、友好、合作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王德芳,余林.虛擬社會關系的心理學研究及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6(3).
[2]黨喜靈.網絡對現(xiàn)代人際關系影響的心理學[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7).
[3]白淑英.網上人際信任的建立機制[J].學術交流,2003(3).
社會心理學相關探究的論文相關文章: